2025年7月27日发行《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1套5枚。邮票图案名称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该套邮票由王虎鸣设计,干止戈编辑,以平视视角,融合传统青绿重彩的意韵和现代平面装饰的手法,兼工带写,虚实相生之间,表现了北京中轴线从南至北7.8公里的核心建筑。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从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中轴线全长7.8公里,纵贯老城南北,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历经不断完善,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永定门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南端,曾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永定门以城楼的建筑形象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传统形式与工艺技法,并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南北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
天安门位于端门以南,外金水桥以北,面朝天安门广场。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南、北两侧以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外金水桥及石狮子、华表等。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也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至今仍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故宫北以景山为靠山,南以天安门、端门为先导,为明清两代的宫城。故宫的规划格局体现以中为尊的原则,核心建筑分布于中路。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故宫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标志着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景山为明清两代皇家御苑,整体形态呈规整的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万宁桥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多世纪始终未变,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是玉河水系进入什刹海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钟鼓楼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高耸于传统街区之中,与周围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反差。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的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钟鼓楼建筑气势恢宏,以高大的体量成为老城内城中的制高点,是俯瞰中轴线北段的重要视点。